社團法人台中市學習障礙協會

【家長成長支持工作坊】家庭中應對姿態 – 羅志仲講師

家長成長支持工作坊–家庭中的應對姿態(游哲源社工師)

以前的傳統家庭使用”聽話”系統透過權威方式去控制家人,希望家人可以聽話,不要有意見

『叫你做就對了,問這麼多』

『小孩子有耳無嘴,不要亂說話』

『現在給我乖乖去念書!』

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對話,家庭關係成為了控制者與被害者,更或者有偽裝成受害者的控制者的情緒勒索

『我養你這麼久,你居然不聽我的話』

『你要是跟他結婚,我們就斷絕親子關係。』

『我是為你好』
有許多的人都是在這樣子的教養模式下成長及學習,在有愛(家人的愛、愛自己)的支撐下我們仍堅強地成長,然而長大後與我們最敬愛的父母確時常產生衝突,情緒的波動與勒索一直在心中造成極大的壓力,久久不能散去,又或者以為與父母關係緩和或是更親密了一點,為人父母後更了解父母當初的期待,我懂父母的期待,我希望我孩子也懂我的期待。

但孩子為什麼不了解我的好呢,成天都跟我頂嘴、假裝沒聽到、一點都不成熟只會要我處理事情,開始回想過去學習到的有效管教孩子工具,似乎就是以前爸爸媽媽對我的那套方式,然後一樣的情境與衝突,又發生在與自己的孩子身上…..

每個家庭有各式各樣的難題要解決,傳統教養方式沒有絕對的不好,因為他在當下確實是有效,然而在現今的社會,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與品格成長,每位家長都想要跟孩子關係更好一點,孩子的情緒更加穩定一點,家長需要新的思維與工具去學習與改變,協會今年再度邀請到羅志仲老師帶領我們練習薩提爾的對話,

羅志仲老師在課程中曾提到,是值得我們在學習教養方式是值得注意的
「這個對話模式不是一本聖經,而是一個方法,讓你有更多的選擇去應對每個情況,如果以往的方式對現況有效,請您繼續用,請不要學了這套之後本末倒置」

薩提爾的對話模式,更加注重人在家庭中是可以有差異的,這個差異是可以被拿來討論的。
在冰山理論中我們更加重視每個人行為中的感受,這些感受是如何產生的?
「你現在會生氣?是生誰的氣?氣自己?氣小孩?還是氣你自己保護不了小朋友?」

一一釐清每個生氣背後的原因,而不是一味的把生氣全部加諸在小孩或自己身上。

在感受與行為中所產生的那條線即為人的應對姿態,亦稱為求生存姿態

在家庭中的應對姿態

羅老師帶領我們進行四個姿態的練習,讓我們去感受那心中的情緒反應
1.指責-右手指劃別人,一隻手插腰

2.討好-單膝跪下,一手伸出,一手擋住身體

3.超理智-雙手交叉抱胸。在乎事情合不合理,正不正確,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長的解釋,常用學術科學論點看待事情。

4.打岔-背對或雙手自然放下左右甩動。轉移注意力、忽略對方說話,同個場域中不面對面溝通

透過實際的動作演練,當下有點疑惑這樣的演練會有什麼感受,但是實際操作後,我才敢感覺到腦海中的情緒不斷地浮現出來,看到別人討好時我的感受是有點生氣,當我指責別人而他對我討好時我卻感覺他有點可憐,當別人指責我時我腦海中卻開始放空不再意眼前這位指責我的人。

當感受到別人討好我時我有生氣時,我其實是有點訝異的,因為這是我不曾認為在被人討好時會有的感受,現在的我仍然無法去解釋這些感受的背後感受。

當我被人指責時,眼睛炯炯有神的注視卻腦袋放空的時候,我就聯想到過去的我時常會避免去面對這些衝突及情緒,打岔是我過去調整心態及情緒最常慣用手法,那個打岔的當下是讓我感到舒服的。

當我指責別人時,我卻一點感受都沒有,事後的討論想了一想,似乎我在家族中是么子,因此我很少練習用指責方式去面對別人,通常都是被指責居多,因此比劃起來總是怪彆扭的。

我想用直白方式去描述在羅老師的課程中確確實實的感受,因為應對的姿態的表現及情緒產生是很直接,我們不太會去設想背後的學理原因,過程中羅老師細心的解釋應對姿態的形式與薩提爾的理念,但老師也提醒我們知行合一,才是正確的學習。

因此在與老師開課前討論下,老師提供我們一個練習作業,也歡迎各位一同練習
每天記錄自己使用4種應對姿態的個別次數,一個月後檢視每個應對姿態的次數變化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