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週是今年度最後一場工作坊的課程
有許多朋友遠道而來,因疫情影響,不得不辦理線上課程
但不減大家想學習的心
這次我們一起談談
什麼是正向好奇?如何問出正向好奇的問句?
再練習時有些守則,是為了跳脫出固有的習慣,而必須遵守,然而在生活中應用時並不是教條, 如果原有對話慣性讓你感到無不妥,何嘗不是一種選擇。
正向好奇守則
1.不解決問題
2.不給答案或建議
3.不說教
4.不引導到自己的期待
志仲老師先讓每個人試試對自己感到得意的事件中,是否能夠寫出對自己好奇的十個問句。看似簡單,然而談何容易,許多人寫到七八句時就開始卡關,我們太少去關注自己,去對自己作的每個選擇感到好奇,也因此我們缺乏了提出好奇的問句習慣。
然而當我們意識到人的行為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做出來,才會開始意識到我們原來可以對於人的選擇感到好奇。
人在說的每句話都是在作選擇,我們可以在每個選擇下,決定要不要對這個選擇,感到好奇。
自然而然地去意識到這件事時,並練習之,我們才能有意識的學習如何感到好奇。
也因此志仲老師對於學員們提出了一項挑戰。
找到生命中的一個事件,問自己100個問題,不論問法好壞或是重複。
當我們習慣開始對於事件感到好奇,我們才能繼續下去。
如何正向的好奇?在負面事件的感受中,或在孩子與我們討論他的挫敗時,我們如何問出正向好奇的問句?讓自己或孩子能在負面的經驗中經歷過挫折也能體會到人性的美好?如何透過正向好奇的問句提升復原力?
我們在對話過程中,可以透過開放式的問句,企圖建立有為正向發展的問句,對話當下,尋找當事人正向的資源協助他們找到自己正向的一面。
當有人說到
我後悔當初爸爸在醫院時,我都沒有時間陪他。
我的孩子沉迷於電玩,我感到很困擾。
我們可以怎麼問?
如:你說你沒有時間陪爸爸,那你是完全沒時間去,還是有時候會去?(完全、有時候)
如:在玩電玩之前,他在現實生活中作什麼事有得到成就感呢?
當下學員反應為:
我偶爾會去醫院陪伴,但不是這麼長。
他之前有在畫畫,但玩遊戲後次數變少
在這樣的問答下,就開始透露出訊息中有一些資源,他其實仍然是有陪伴爸爸的,孩子其實是喜歡畫畫的。
然而要去做到能自由的運用正向好奇的問句,需要不斷的練習與覺察自己,從現在開始落實在生活裡吧。